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民生建设春雨润田

|深度   |

【www.jinyinjitijin.com--深度】

得人心者得天下,任何时代都应以民为本,近年来,民生这个词也是习近平最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他坚持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想让所有人民都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翻阅过去五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录,人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回顾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基层调研的步履图,农村民生是驻足最多的地方。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从太行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到大凉山腹地的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和火普村,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实践,一串串坚实的步伐和脚印,清晰地勾勒出人民领袖治国理政的民生逻辑和“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   时代是出卷人,执政者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评判一个国家的民生水平,不光要看繁华的城市,还要看广大的农村。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这道时代考题,更多的顶层设计系统出炉,更多的惠农政策密集出台,更多的民生改革加速发力,更多的民生短板得以补足,更多的经济发展红利为农民所分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交出了一张大国农村民生来之不易的答卷,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亿万农民的优异成绩单。 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民生建设春雨润田   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等不起、慢不得   ——改善民生,千金一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时代意义也越来越凸显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如何在自然条件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发展基础有别的广袤农村落笔着墨,绘就一幅共同富裕、乐兹在兹的小康图景?如何给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农村贫困人口这个最大短板,注入破除贫困、共奔小康的力量和信心?站在十八大的历史节点上,回顾过去、思考未来,历史的考问、现实的叩问、发展的追问,都将“民生”这两个字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农村民生建设的紧迫性、现实性置于执政者的心头和案头。   这是大国大党的初心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起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在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都是党和政府的根本使命、重要职责,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之意。从昔日的“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从以前的“三转两响”到如今的“一动不动”(车子和房子),每一个时代的变迁都伴随着民生的不断改善,见证着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创造更美好生活的足迹,感受着党在农民心目中沉甸甸的分量。未来,要持续推进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始终坚持把民生两字放在心上、扛在肩上。   这是农民群众的美好向往。尽管经过几十年改革发展,农村民生事业快马加鞭,但是与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互联网传播的广泛覆盖,城乡交流的不断扩大,农村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丰富,其权利意识更加凸显,发展诉求快速提升。他们不仅需要吃饱穿暖,而且渴盼更健康安全的食品、更密更牢的社会保障网、更便利可得的医疗教育服务、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文明的乡村文化、更有效的社会治理。民有所求,必有所应。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农民的新期待,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强化农村民生投入,全方位地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   这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民生是最突出的短板,贫困地区是最薄弱的领域。农村群众和城市居民相比,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明显差距。教育医疗等资源城乡分布不均,精神文化生活单调,生活环境亟待改善,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在一些地方依然可见“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景象,截止到十八大召开之前,我们还有近一亿贫困人口。可以说,城乡之间巨大的发展沟壑、权益差距,是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最显著的不公平。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更多农民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的红利,要实现“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必须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的短板。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五年多前,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面对中外记者庄重承诺。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发挥好民生政策这个社会“稳定器”、经济运行“减震器”、实现社会公平“调节器”的作用,关注生活质量,拉长民生短腿,补齐民生欠账,以民生强根基,以民生促投资,以民生稳增长,带领亿万农民一齐走上小康路。 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民生建设春雨润田   农民的获得感有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从城乡差距最突出的短板入手,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切入,从贫困程度最深、最落后的地区突破,实现了“硬件”趋硬、“软件”提升   弥平贫困的洼地,补齐民生的短板,绝非易事,却是必答之题。短板补哪里?应该怎么补?党和政府从城乡差距最突出的环节入手,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切入,从贫困程度最深、最落后的地区突破,改善乡村水电路气房讯,加大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投入,推进精准扶贫稳步向前。大到进城落户,小到“厕所革命”;大到活出精气神,小到吃饱穿暖,农民的获得感,体现在一个个民生的小坐标和大图景中。   着眼城乡差距最突出的短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加强。城乡之间的差距,群众感受最明显的、体现最突出的就是基础设施。   五年来,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强化,一大批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和最实际的民生工程持续实施推进。鲜明地体现在下面的一串串数据中:全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7.5万公里,99.24%的乡镇和98.34%的建制村通上了沥青路、水泥路;改造农村危房近1300万户,2.98亿农村居民实现饮水安全;99.7%的户所在自然村已通电、通电话,100%的乡镇和近90%的行政村通了宽带;全国村庄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60%左右,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带来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极大改善,也进一步为农村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   着眼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农村公共服务保障全体系构筑。城乡融合发展,说到底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体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农村,“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曾是农民难以承受之痛,如今,这些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从“户籍制度”破冰到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逐步得到维护;从国家教育经费向农村地区倾斜到寒门学子上名校的机会逐年增加;从参加新农合人数超过8亿到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5%;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农村人口全覆盖到财政补贴力度和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心头最忧虑的问题一步步得到缓解,真切分享到了发展成果,感知到了社会变革。   着眼全面小康最薄弱领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社会攻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短板中的薄板”,是农村民生领域最大的硬骨头。五年间,我们打响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为了让贫困户拥有利益共享长效机制,各地探索利益共享的“托养托管”、财政投资股份化的“折股量化”等模式;为了让村级组织成为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各地探索多种“支部+X+贫困户”扶贫模式;为了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各地探索建设社区工厂,电商创业孵化中心等稳定就业模式;为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各地探索“道德评议”“扶志点评”等扶志扶智模式……过去五年间,全国累计减贫680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7年底的3.1%……这些数据见证了中国奇迹,也刷新了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减贫记录。   五年来,在政府大账本里,民生支出占了大头;在家庭小账本里,衣食住行之变,直接验证民众的“获得感”。这是保障利益的“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是激发活力的“获得感”,各项政策激发了农民的自信和干劲,让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民生建设春雨润田   科学谋划新起点上农村民生建设   ——对农村民生建设的认识要更深化升华,方法要更对路适用,落实要更持续深入,力量要更汇集凝聚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五年来,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尊严感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实、提高和保障。原因在于,我们党在为农民谋福祉的实践中,总结出农村民生建设的一系列宝贵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科学的民生观,坚定不移地向发展要红利,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统筹推进民生各项建设扎实推进。这些宝贵经验,也是我们新时代进一步做好农村民生工作的“指南针”。   民生建设不是包袱。民生建设意味着投入,意味着花钱,但民生建设搞好了,它就是磁铁,是药引子,也是一个杠杆和一个助推器,不仅能拉动内需、推动发展,还是社会进步的有效动力。它带来的不仅是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存质量的提升,也是农村生产条件优化、就业机会的创造。农村的水电气路网修好了,会引来更多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兴业,更多新农人来创新创业,有更多城里人来休闲度假、健康养老;只有农民的社会保障兜实了,后顾之忧解除了,农民才敢消费,才能迸发出亿万级的消费潜力。民生不仅是财政的“减法”,也是经济的“加法”乃至发展的“乘法”;民生建设绝不是包袱,这些钱应该花、必须花,也值得花、乐于花。只要积极发挥民生建设的“磁吸”作用、拉动作用、激励作用,就能将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转化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有效引擎。   发展终究是硬道理。实现高水平的民生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够有条件、有财力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农村民生建设中,我们不是空谈情怀,而是始终坚持在发展中夯实基础、破解矛盾。这条经验任何时候不能动摇,要始终坚定不移推动农村发展。强基础,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个人收入、农村集体资产和政府支农财政,为民生之花培好土壤;啃骨头,在发展的同时不断从变化的实际中汲取智慧,解决农村民生建设中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以及随着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强动能,调动群众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民生建设变成撬动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杠杆。   不能政府唱独角戏。农村民生建设不能仅靠政府唱独角戏,也不能只依靠“三农”内部的力量,而是一场“大合唱”。过去正是因为调动各方“歌喉”亮出自己的音色,才能咏唱出农民幸福的“欢乐颂”。未来,要在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合力推进农村民生发展。政府要扮演好“指挥者”角色,要不断优化农村民生投入格局,调动社会资本、公益组织、有志人才等各种力量投身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要扮演好“服务者”角色,为社会力量下乡营造良好环境,为各类创造举措落地生根创造良好条件,为不同力量之间合作交流形成强大合力搭建良好平台;要扮演好“监督者”角色,保证社会各界力量“不越界”“不乱为”“不错为”,真正围绕民生目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统筹兼顾始终要坚持。农村民生建设不能“只谋一域,不谋全局”,而应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推进民生方方面面“表里如一”“并肩前进”。不能让道路变硬了,鸟语花香却不知所踪;不能让住房扮靓了,生活陋习却涛声依旧;不能让医疗报销范围扩大了,办事手续却曲折迂回;不能让民生机构设立了,相应服务却似有似无……农村民生建设既要“颜值”,也要“气质”,既要硬件,也要软件,这样才能“扎”在实处,“钉”在细处,乐在百姓心坎里。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而今,我们正站在更高一级的台阶上面对更新的考题。“人民”二字千钧重,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实践将永远指引着我们不断向前。
春雨民生保险可靠吗 民生保险电话是多少

本文来源:http://www.jinyinjitijin.com/news/206643/

    热门推荐
    • 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以后农业该如何发展呢?

      现在,我国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了,有人十分担忧,问未来粮食不足怎么办?以后农业该如何发展呢?我国虽然农业人口众多,然而并不是都从事农业生产,关于这点,从每年2亿多农业资讯 > 深度

    • 全国各地农村禁止焚烧秸秆,农民却频频顶风违纪,为何?

      为了迎接春播,很多农民每到秋末冬初,就会焚烧秸秆,然而,因其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环境,尤其在冬季,不易扩散,容易加剧雾霾,专家建议全国各地禁止焚烧秸秆。然而,农业资讯 > 深度

    • 三农提问:你觉得农民从事哪个行业是最辛苦的?

      在大家的印象里,农民们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着,那么,你觉得农民从事哪个行业是最辛苦的呢,下面这些职业让你选,你会选哪个?【挖藕工】黄河滩职业挖藕人农业资讯 > 深度

    • 红黄蓝断崖式暴跌 幼教业资本将如何逐利?

      A股行情正向更深度和更广度扩散,创投+独角兽、壳资源、体育+文化、天然气、次新+高送转、航空等全面开花,资金持续入场抢筹,在这当口,教育资本逐利开始遭受遏制,红财经 > 财经焦点

    • 蜗牛怎么养?白玉蜗牛的三种养殖模式

      蜗牛是陆地上最常见的软体动物,其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在我国,食用蜗牛主要以白玉蜗牛为主,白玉蜗牛的综合利用价值高,市场需求广阔,深度加工大有可为,养殖效益农业科技 > 养殖技术

    • 发展茶产业让重庆大进镇村民脱贫致富

      大进镇曾经是重庆的一个深度贫困乡镇,近年来该镇确定了扶贫主导产业,进行茶园建设以及茶苗栽培等,大力发展茶产业,成功带动多个贫困户进行脱贫。近日,天空中飘着丝丝细茶叶 > 茶叶新闻

    • 多部门联合下发通知 完善就业扶贫服务体系

      近日,国务院扶贫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各地完善就业扶贫服务体系,做好技能培训等服务工作,农业资讯 > 农业要闻

    • 农民朋友千万不要做这两件事 否则可能面临重罚

      由于我国土地广袤,农村的分布也较为分散,在农村的很多行为并不会受到讲法律监管,但是有些事情一旦做了也是会面临法律重罚的,在农村经常被人疏忽导致被罚的两件事,一是农业资讯 > 深度